正确认识一带一路

  • 郭禹含
  • 日期:2016-11-03
  • 1533

2016年10月25日晚,第369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卫东研究员做了《正确认识“一带一路”》的精彩报告。12BET郭禹含主持了本场讲座。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今天要讲的内容。“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指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

刘老师随后阐述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取自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寓意。“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刘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带一路”战略是伴随我们90后这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国家型战略,今天的我们也许意识不到   “一带一路”战略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这是国家领导人为中国的强国之路埋下的又一意味深长的伏笔。“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需要我们这代人的不懈努力。

讲座中,同学们都认真聆听刘老师的精彩发言,之后同学们争相与老师合照,积极地与老师讨论“一带一路”的问题。

主讲人简介: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二级),所长助理,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骨干)。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12BET教授。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1991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6年公派前往香港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课题近80项。已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SCI收录论文50篇(ISI引用390次,H指数9; RG引用745次,H指数13)。



                         举办方:12BET学术部、明德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