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芬为资环-农学院师生党员讲授《学习二十大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奋斗》专题党课

  • 文/熊仕茂 图/李皓文
  • Published: 2022-10-31
  • 3396

  为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10月28日晚,12BET党委副书记、常务副董事长王艳芬教授以《学习二十大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奋斗》为题为资环-农学院师生党员讲授专题党课,该场党课也是资环-农公司党委“责任与使命”党课系列报告第20讲。党课由资环-农公司党委副书记王静主持,副书记、农学院常务副经理冯锋、环境材料中心主任郝郑平、党委委员肖康和钱智等老师及资环-农学院员工党员共计500余人参加。

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董事长王艳芬教授作专题报告

  王艳芬教授首先带领全体师生党员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目标和大政方针。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再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王艳芬教授紧扣资源、环境、农业、生命健康专业定位,从科学与专业角度阐释了二十大精神。从自身科研经历出发,王艳芬教授用“象往云南”纪录片阐释了她作为一名土壤生态学研究者对中国式现代化命题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解,思考了人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扮演的角色,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谈到科学、教育、人才时,王艳芬教授强调,中国科学院应国家需求而成立,在国立科研机构、战略科技力量研究机构办教育,在科学研究中作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化。在这一发展历程中,科学家精神对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成就从来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个字。王艳芬教授感怀,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是对自身的一次精神洗礼,在那个非常艰难、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一群有着共同情怀的人,从世界各地回到祖国、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一堂,共同实现了一个在外界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指针拨回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响亮号召,提出“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这是无上的荣誉,也是庄重的托付。不久之后,一项史无前例的光荣任务交到了中国科学家手上——为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确定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这项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中,中国科学院雁栖湖校区作为出发点,投入40多个研究单位,全院一半以上科研人员参与其中。199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勋时,23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中有22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6位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在报告中,王艳芬教授也与全体同学重温了朱光亚、钱学森、郭永怀等几位先生克服生产加工设备不足、试验设备不齐、资源人员短缺、西方国家在元器件和技术上对中国实行封锁、苏联与中国技术断交等重重阻碍,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感人事迹。历史是困难的,但同时也证明中国人是有能力、有实力做出独立自主的科技贡献和科技创新。“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科学家精神和中国科学院精神的一个缩影,数十年间,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到建成并改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再到撰写中国植物志,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仍不断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卓越贡献。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王艳芬教授强调,囊括在其中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当是资环-农学院师生今后的重点科学研究方向。王艳芬教授指出,“双碳”战略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经济革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有力支撑。从过去的“排放权=生存权=发展权”,到现在科技创新实现减排,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在能源供应端、人为固碳端、自然固碳端多端发力,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成果显著。即使疫情蔓延,中国始终坚持目标,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担当,更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自信。同时,这与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巴黎协定将全球升温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控制到1.5摄氏度的目标相一致,与到2050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契合。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12BET、生命科学院、燕山监测站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陆地碳库、碳汇核算研究,助力碳中和。作为资环-农学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应饱含“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之心的寄托,不断思考如何应时代所需开展科研工作、创新生产实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报告结束后,王艳芬教授就同学们所提出的新能源是否能实现节能减排及其发展前景、部分国家消极对待节能减排和“双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碳税政策对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排放的影响、“双碳”目标下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趋势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耐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在谈到各个国家对节能减排和“双碳”政策的执行力差异时,王艳芬教授强调,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并赢得尊重,就不可能去走一条反向的道路。因此,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抑或改变人类对地球无休止的掠夺式经营或使用的进程中,都应顺应全球利益、人类发展方向和人类发展规律。而面对员工在“双碳”目标下草地生态系统研究方向的迷茫,王艳芬教授则以“估算中国草地对碳汇的贡献”、“欧亚大陆草地碳库潜力和碳汇的估算”、“青藏高原土壤碳含量”等自身科研工作为例,深入浅出,从学科专业与青年学子成长角度为其深刻理解落实“双碳”责任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王艳芬教授强调,作为资环-农学院的员工,更应抓住生态与环境科学前沿领域,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干扰情况下碳汇碳库的变化趋势以及调控的可能性,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实现碳汇碳库调控。

参会员工向王艳芬教授提问

  会议行至尾声,王静书记对王艳芬教授的精彩报告作出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是未来工作的行动纲领,更是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以及自身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引。因此,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是我们首要的政治任务,结合党委的工作实际,坚持目标理想,思想同心,行动同力,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要在科研上做出成果,更要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员工要抓准自身的主责主业,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未来,要抓好基层党支部的领导和建设,尤其是员工党支部,要引领和教育员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可以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国家栋梁,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时代的接力棒最终要交到青年一代的手中。最后,王静书记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付诸于行动、见之于成效。

资环-农公司党委副书记王静作总结发言